城市科技创新从“园”到“城”的六大转型趋势
编者按:
传统产业园区主导的制造业逻辑正被打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成为核心引擎,知识型人才对城市功能配套提出更高要求。智能技术深度赋能,虚拟园区、众包研发突破物理边界,开放式创新成为主流。科学技术创意阶层加速集聚,对园区功能配套提出了多元化需求,人才创造力和园区整体创新效能的提升成为城市时代园区的本质特征。
与此同时,城市科技创新正呈现“园区城市化”与“城市园区化”双向融合。本文基于国内特色园区实践,剖析产业园区六大核心转型趋势,为城市构建全域创新生态提供路径参考。
开放式创新又称为“嵌入式创新”,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加强版,其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得到广泛实践。
实体空间升级:打造颠覆性技术研发的生态圈,公共办公室升级为公共实验室,以激活更多创意灵感、聚合更多创业智慧。
地理空间突破:打造虚拟园区、众包研发、众创投融资等,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以寻求更广阔的创新协作和全天候不间断的研发。
数字化赋能:研发过程的数字化、创新体系甚至创新生态的数字仿真正在成为可能。
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是全国首个由跨国企业联合成立的创新孵化器,已经形成了N个核心优势资源+1个平台+N种创新的模式。1个平台为创新创业全面服务;N个核心优势资源,包括GE、博世、陶氏、联合利华等在内的跨国企业、美国生态基金会等国际海外资源以及百强上市公司等本土科技企业集群;N种创新,包括需求侧创新、技术溢出和人才溢出、反向创新等。
张江—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作为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英特尔在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机器人创新中心,创新中心落户在“张江-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中心由第三方机构——和英特尔有多年深度合作经验的微能创投加速器负责运营。以打造全球领先的创客生态为目标,利用线上创新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定期举办项目路演、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发掘优秀创业团队,将创投与产业链对接,推动从创想到创客、从创新到创业的发展。助力本土中小企业创新的同时,英特尔自身的生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张江高科”)于199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张江高科由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控股50.75%,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张江高科在全力打造“张江科技城”、逐渐迈进产融结合成熟期的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一是园区大房东转型高科技发展合伙人。“张江高科”目前拥有约275万平方米的产业地产空间,自2015年开始运作众创平台“895营”。与传统孵化器房东和房客的关系不同,该众创平台更多强调以“投资+”的孵化理念,以“虚拟+实体”的孵化形式,通过帮助企业匹配与其相适应的创业陪练、天使投资、人才服务、市场拓展等各类资源,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集成服务。
二是房地产公司转型高科技投资公司。张江高科逐步转变公司单一的房地产主营业务架构,着力加大高科技投资功能拓展的力度,如参与专业基金间接投资,或直接投资高科技新兴项目。瞄准新兴金融业态和战略新兴产业,投资上海金融发展投资基金和上海市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等。
三是园区开发商转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公司明确了以市场化运作、实现张江科技城目标的重要功能平台定位,并在其发挥园区功能平台作用上给予配套支持。通过“张江高科”及其全资子公司“浩成创投”,与园区高科技企业对接,利用创投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其二,强化融资服务功能。“张江高科”与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实行了投贷联动的战略合作,利用与创投结合的银行融资额度,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三,强化产业服务功能。依托园区,形成了生物医药、房产物业、通讯信息和海外投资四个投资集群,利用为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的“医+E”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物理空间,以及包括科技金融服务在内的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张江高科”参与全产业链布局的空间。其四,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利用拥有张江园区2/3面积孵化器空间的优势,发展众创空间,助推一批高科技企业成长。
典型城市科技创新向城市时代转型的实践表明,促进创新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包括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政策机制的优化等。
技术预见前置:多个城市政府开始注重技术前瞻、技术预见和科技规划的重要作用,更多技术被更快速地应用到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中。
新型研发机构崛起:新型组织正成为城市推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包括新型研发机构、新型技术创新服务机构。
之江实验室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举办,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打造国家未来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形成一批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组织架构。实验室按照“一体、两核、多点”架构组建。一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体化运行的混合所有制单位;两核:依托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领域,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多点:吸纳国内外在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领域具有优势的科研力量,集聚创新资源。
主攻方向。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两大领域,重点在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网络和智能系统四大方向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主要任务。包括重大前沿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平台建设、国内外科研合作与交流、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承担国家战略性人工智能创新项目、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及其产业化。
城市创新对代表科技产业革命浪潮的未来产业高度关注,而未来产业的发展与场景拓展、创新策源密切相关。一方面,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成为中心城市的战略选项。另一方面,城市为新兴技术应用提供丰富场景,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科研选题机制为场景式创新提供条件。
合肥的场景创新工作自2021年开始前瞻谋划、2022年正式启动,并明确提出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场景“十百千”工程,力争每年落地不少于10项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标杆场景,新增不少于100项示范性应用场景,为不少于1000家企业开展场景对接。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如下:
强化顶层谋划,构建“处室+中心公司”组织支撑体系。2023年,合肥市成立全国首个场景创新推进处,主要职责是围绕“三重+N”(三重即重点产业、重要领域、重大区域,N即若干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企业)场景创新工作体系构建开展具体工作。2023年,累计深度沟通外地意向企业超300家,招引了亿航智能、中科海纳、微构工厂等一批新赛道领军企业在合肥陆续落地。2023年,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将场景作为城市资源运作的国有企业——合肥市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由合肥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科大硅谷、合肥高新区、滨投集团、产投集团、兴泰控股、长城战略咨询6家机构共同参与,搭建市级场景创新服务平台。
构建“特色”场景IP。推出实施“场景清单”“超级IP”,盘活了场景创新“全盘棋”。合肥以“供能力,给机会”为主线,建立“场景洞察—匹配需求—构建链接—持续互动”的场景清单管理对接机制,持续面向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更多领域挖掘场景机会,按季度征集发布机会、能力两张清单。此外,合肥以骆岗公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低空经济三大超级场景为着力点,加速推动一大批具有首创性、变革性战新产品的广泛应用。
科技园区的产业领域从宽泛到聚焦,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其中,园区的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中试等创新平台更加突出专业化,支撑作用愈发突出。
中关村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十大高精尖产业,每个专业园区聚焦1—2个产业方向。2023年,中关村陆续出台《关于加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产业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将加强特色园建设作为实施新一轮中关村示范区分园改革提升的重要抓手,具体做法:
其一,聚焦特色化发展、专业化发展、内涵式发展、品质化发展、开放式发展“五位”一体发展方向,提出五项重点任务,持续推动特色园高质量发展。其二,坚持“新增建设一批、转型升级一批、提升发展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分类分层分级推进特色园发展。其三,引导特色园持续规范发展,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特色园开展综合评价,综合评价不合格的特色园要进行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不再纳入中关村示范区特色园体系。其四,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安排资金,支持特色园完善软硬件设施、条件,支持和引导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优质创新资源在园区落地发展。其五,鼓励市级国资平台公司与各区探索建立新型政企关系,通过品牌输出、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特色园建设运营,在人员聘用、薪酬制定、经营管理、投资决策等方面赋予特色园运营管理单位更大的自主权。
上海虹口打造的科技创新特色区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要支撑,聚焦人才项目引进、科技金融对接、互联网产业发展,以产业园区作为创新核心点,以完善的城区综合服务作为创新支撑面,通过改造老厂房、现有写字楼以及棚户区释放出来的空间,在大街小巷嵌入式地容纳创新创业者,打造混合型的科技创新特色区。
最初,成立了首批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驿站,包括半岛湾站、财大科技园站、交享越站3家,致力于打造虹口区内中北部地区15分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圈。接着,以“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为主要实施路径和措施,继续推进“硅巷”载体建设。“新建一批”针对虹口区缺乏大体量的园区,新建了邯郸路科创综合体、信南地块北侧临港新业坊、丰镇路城市更新产业园等,解决产业发展规模问题;“改建一批”即对可建成产业园区的载体进行改造,改建了同济虹口绿色环保产业园、中科院健康科创园及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提升一批”即提升已有产业园的单位面积产出和内涵,大幅提升了入驻企业落地率、产业集聚度、单位面积区级税收产出。
- end -